本篇主要讲主流X86服务器的Intel和AMD,其中intel占绝对大头,剩余的在其他篇会讲。intel及AMD所有产品介绍可直接参考各自官网,点此直达intel,点此直达AMD。
Intel服务器CPU分类
由于只讨论服务器CPU,其他如消费级酷睿、奔腾、赛扬以及嵌入式CPU等就不讨论了,服务器CPU中现在intel基本都是至强,至于MAX/E/W/D系列,再么应用比较少(比如很贵的至尊MAX系列)、再么应用于小型工作站、塔式服务器、边缘服务器等,本篇也过多论述。
至强分级为铜牌(非常少用型号也少)、银牌(主流)、金牌(主流)、铂金(高端),用于取代上一代的E3/E5/E7。每一个系列也分多种型号,性能/功能支持各不相同,详细可以参考intel官网。
主要参数及说明
旧型号或者低规格的参数低或者部分功能不支持,这里以最新发布的英特尔第四代至强8490H 处理器为例说明,尽可能全一点。
第一部分没啥好说的,系列/架构代号/应用领域/编号/价格等,这里主要说以下光刻,这里intel7实际的精度是10nm。
内核和线程
表示这颗CPU有60物理核心,超线程后为120线程,也就是逻辑120核心。线程为X86架构服务器特有技术,目前服务器还是采用对称架构,内核X2线程=逻辑物理核心,消费平台已经开始普及非对称架构,即大小核,比如i9-13900K,8P+16E,只有8个大核可以超线程,也就是24核32线程。
基本频率和睿频频率
服务器会根据负载情况动态调整CPU的运行频率,代价就是更高的功耗和发热,基本频率只是个参考值,只代表日常运行基本不会低于这个频率,睿频则为服务器检测高负载高后,通过加压来提高CPU运行频率,比如这里指的是最大单核能跑到3.5GHz。
缓存
这里指的是L3缓存为112.5MB,CPU-缓存-内存之间的工作原理另外再讲,L3缓存对内和L2缓存通信,对外和内存通信,所有需要计算的数据都需要通过内存和CPU交互,而缓存就是为了提高交互效率的媒介,可以理解为硬盘的缓存,一般来说这个数值越大对于能持续交互数据的容量也越大。
UPI/UPI链接数
指的是高速点到点互联总线,因为主流服务器都是双路的,还有四路/八路等等,即使用多颗CPU,多颗CPU之间就通过专用的UPI总线传输数据,链接数就是支持的UPI互联总线数量。
TDP
也是一个参考值,可以理解为大多数场景下的典型功耗,在不同的负载下,功耗是会浮动变化的。
插槽
不同CPU大小不同,底部针脚数量不一,采用的封装类型也不同,这里指的是才用了FCLAG4677封装。
Package Carrier
封装方式,不用在意。
DTS/Tcase
温度要求,其中DTS为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上限,一旦超过就会降频/强制关机等等,Tcase可以理解为正常工作温度。
封装大小
字面意思,CPU大小。
状态
Launched,已上市。
发行日期
字面意思,在许多项目中,这一条也经常做为招标参数,要求CPU为近1年/2年等上市的产品。
内存大小
单颗CPU支持的最大内存,多路服务器乘以对应的路数。
内存类型/通道
最大支持的内存类型及通道数,这里说的就是最大支持DDR5内存,频率为4800MHz 1DPC或者4400MHz 2DPC,但目前主流服务器还是3200为主,往上还有3600,4200等等,向下兼容。通道数指的支持内存以几通道和CPU交换数据,这里的8通道可以理解为如果插了32根内存,那么它们4根一组来共用一个通道。
ECC内存
服务器运行讲求稳定,所以对于内存和CPU交换的数据,力求稳定不出错,ECC能实现数据纠错,防止出现意外,家用电脑经常蓝屏大概率就是内存和CPU交换数据出错导致的。
PCIE/通道数
支持的PCIE版本及直连通道数,这里意思就是支持PCIE5.0,且最大支持80条PCIE直连到设备。
这里重点说说我所关注的,其次有些不常用或者我也不了解的就不说了。
Speed Select Core Power/Turbo Frequency
当运行趋于稳定时,可指定内核以较高频率运行,提高性能。
睿频加速
动态调整处理器频率来达到能效和性能的平衡。
超线程
每个物理内核分为两个处理线程,即两个逻辑物理核。
指令集/AVX512 FMA单元
即处理器支持的指令集,不同的应用架构对指令集的要求不一,此外高级指令集AVX512及FMA单元数是浮点运算能力的重要指标,用于衡量和计算CPU的浮点运算能力。
这里只说一下VT-x、VT-d,它是虚拟化/云计算的底层支撑,KVM即是基于硬件虚拟化来实现的。
AMD服务器CPU分类
AMD服务器CPU目前只有EPYC(霄龙),当然小众市场也有那线程撕裂者来当服务器用的。EPYC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四代,分为7002/7003/9004系列。在虚拟化和云计算领域,ADM的底层技术叫AMD-V,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、供应链及生态、产品丰富度等原因,使得AMD仍然难以撼动Intel的地位。
非特殊说明,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tenkms.cn/archives/615
共有 0 条评论